作者:wslgt888 时间:2015-03-05 08:57
传说中,5000年前,共工与颛顼帝争夺天下,共工一怒撞断不周山天柱,从此,天不足西北,故日月移焉;三光北转,故云移。地不足东南,故百川注焉。
《楚辞天问》:““康回冯怒,地何故以东南倾?东流不溢,孰知其故?”
千百年来人们只当这是一段夸大了的神化,与盘古开天,女娲补天的故事一样是创始神化
论衡校释如此评价不周山的传说: 与人争为天子,不胜,怒触不周之山,使天柱折,地维绝,有力如此,天下无敌。以此之力,与三军战,则士卒蝼蚁也,盼遂案:陶宗仪说郛一百引作“蚁蛄”。兵革毫芒也,安得不胜之恨,怒触不周之山乎?且坚重莫如山,以万人之力,共推小山,不能动也。如不周之山,大山也。使是天柱乎?盼遂案:说郛引无“使”字。折之固难;使非〔天〕柱乎?据上文例补“天”字。触不周山而使天柱折,是亦复难。信,颛顼与之争,举天下之兵,悉海内之众,不能当也,何不胜之有?
有疑问是很自然之事,如果共工可以有如此神力,撞断不周山天柱,那么何至于被颛顼帝,而至部落流散,最后被发配至幽陵呢?
但万事总有原因,
在全面解读了古史之后,经过严格推算,计算出来不周山之里程。
但在卫星地图下行至计算之里程时,先是一个扇形山十分引人注目,但此山外形只是一个小圆扇,并无不周之特点。反复测距,认为就是扇形山的尾部地区,此点正有一小方形面积区域,结果放大,一个正方台出现。此方形区域与周边地貌皆不同,表面光滑,如同熔岩流过。而中心凸起,中心有一裂口。
作者:wslgt888 时间:2015-03-05 09:03
因为原来设想不周是一个残缺的环形山体,并非方形。仔细端详,恍然大悟,这就是不周山之折断天柱。不周其实是天柱,而非不周的形状!
此柱为边长大体15公里的正方型
看上去,就如同一根巨大的天柱,被折断的样子!
作者:wslgt888 时间:2015-03-05 09:06
作者:wslgt888 时间:2015-03-07 11:40
埃及说,苏美尔说,犹太说的可以睡觉了。所有古史已经完全揭晓,我有空会发些远古时期的地名所对应的景色,让大家了解5000年前的地点到底是哪里,哪里是雁门,哪里是恒山,哪里是轩辕之丘,鸡头是哪里,釜山又在何处,什么是河,哪里是江,后稷之所葬,建木之所出!!!
作者:wslgt888 时间:2015-03-08 11:03
夏桀之首都,夏都斟鄩,《史记·吴起列传》言:“夏桀之居,左河济,右泰华,伊阙在其南,羊肠在其北。”
羊肠是为雁门,伊阙是为空桑。
作者:wslgt888 时间:2015-03-08 14:22
可以看出,不周山周边是沙土,而凭空就有这么一块巨大的岩石结构,表面的纹路就如同扭断一样!
作者:wslgt888 时间:2015-03-08 16:29
更重要的一带,不周山不是在什么人迹罕至之地,而是一条5000年东西交往的必经之路上!经过此地的人口不知有多少!
作者:wslgt888 时间:2015-03-09 11:11
轩辕之丘,不解释,正确率百分百,位于夏九州之古冀州,天下之中,先睹为快
作者:wslgt888 时间:2015-03-09 13:48
“轩辕之丘,无草木。多丹粟,多青雄黄。”古籍的记载于实际是一模一样,不差半分。
作者:wslgt888 时间:2015-03-10 12:39
轩辕之国,轩辕氏所居,黄帝所出
作者:wslgt888 时间:2015-03-15 09:31
@逡巡者004 2015-03-14 21:12:21
继续啊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来个昆仑之丘,不解释,黄帝之所葬,轩辕国正南100公里处
作者:wslgt888 时间:2015-10-19 19:57
吕氏春秋,白民之南,建木之下,盖天下之中也。
建木之地,众帝所上下。
作者:wslgt888 时间:2015-10-24 12:47
@公丘子桓 2015-10-19 21:47:25
夏王朝找不到,现在搞个光秃秃的山,当成不周山。以此想撇清和苏美尔的关系。
土著派何苦自卑也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文明西来是对的,但问题你不能随便找个爸爸,带入文明的人与苏美尔埃及是没有直接关系的,是来自高寒地带的人群。
作者:wslgt888 时间:2015-10-24 21:50
@skykinglu 2015-10-24 16:18:40
在地上找不周山,无异于缘木求鱼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《山海经。西山经》:“ 西次三经之首,曰崇吾之山,西北三百里,曰长沙之山。又西北三百七十里,曰不周之山。”找对这条山脉就行了。
作者:wslgt888 时间:2015-10-25 09:30

禹所导积石
作者:wslgt888 时间:2015-10-25 09:43

大禹治水之地
大禹只治理过一条河,而且目的是通路。“遂公盨“:“天命禹敷土,随山浚川,乃差地设征”,随即为遂,,而非堕,遂意为险峻的山谷,这里使动为钻山之意。大禹治水目的是统一交通,实现对此山谷两端的管理,任土作贡。
《叔夷钟铭》“伊小臣惟辅,咸有九州,处禹之堵”。此地即为禹之堵,而非禹之都,在古史解密以前不要相信所谓古语言专家的话了。在此堵被解决后,东西方的交通彻底打开了!!!